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想像國家兒童未來館,迎接多元與共融的未來世代-2025國際兒童博物館交流論壇

  • 發布日期:2025-05-25
閉幕式合影

 

面對快速改變與未知的未來,文化部與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為推動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成立,借鑒國際兒童博物館以及國內博物館與民間團體的經驗,於114年5月22日(星期四)至5月23日(星期五)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為期兩天的「想像國家兒童未來館2025國際兒童博物館交流論壇」。本次論壇匯集來自日本、法國、荷蘭、美國等地具指標性的兒童博物館與文化實踐者,並與國內教育、科技與藝術領域行動者進行對話,展現跨域思維的火花,兩天共有四百多人次參加,包含博物館從業人員、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師生與文教機構從業人員,為臺灣首座國家級兒童博物館的未來描繪願景、凝聚共識。

 

在開幕儀式中,文化部徐宜君次長特別感謝來自日本東京美術館、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法國工業城兒童城以及荷蘭熱帶博物館兒童博物館等國際講者的經驗分享,也感謝來自國內教育、博物館、建築、公共衛生、資訊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兒童權利倡議團體的參與,在未來館建築規劃進展的同時,能夠一同討論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願景與內容規劃,期望打造出讓台灣與世界的小孩和大人都喜歡來的國家兒童未來館。

 

本次論壇內容聚焦「遊戲探索」、「多元共融」、「永續價值」、「想像創造」、「兒童權利」以及「未來素養」等主題,論壇首日由籌備處主任曾聰邦與北藝大博物館所所長黃貞燕教授一同討論如何想像一座國家兒童未來館,接著邀請日本東京美術館部長石井今日子(ISHII Kyoko)分享該館因從少子化而廢校的小學建築改造開始,透過玩具與藝術概念的導入,以及400位具備專業知識的「玩具學藝員」的協助,讓高齡者、主婦、以及孩子們都能夠一起玩遊戲;緊接著由法國科學工業城展覽總監拉斐爾・夏奈(Raphaël Chanay),以其在過去三十年來一直以「遊戲」作為吸引觀眾參與的方式,並依照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設計適齡展覽,打造出兒童自主參與的空間,期望孩童在當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研究與評估部門經理李樂樺(Lok-Wah Li)則以該館《你、我、我們》的展覽建置過程為例,穿針引線地探討如何在展覽前期、中期以及後期評估觀眾與非觀眾的參與以及投入程度,作為發展更適合孩童的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策略的參考。


論壇次日由美國華府國家兒童博物館顧問潔西卡・哈維(Jessica Harvey)分享國家兒童博物館如何將「玩耍」從消遣提升至教育學習的強大工具,其透過充滿玩心的探索,在有意圖、引人入勝的環境中,兒童能培養關鍵的認知和社會情緒調節能力。此外,國內專家學者則分享如何與博物館、圖書館及醫院等機構合作推動SDGs閱讀、激發兒童身體律動的方式以及青少年如何參與美術館的具體實踐,並且在面對當代數位科技對於兒少影響時,博物館應該具備面對未來的數位素養的主題座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特別邀請國內外講者與專家以圓桌論壇方式,一同探討國家兒童未來館目前規劃,與會專家首先肯定規劃內容,自規劃內容已能呈現籌備與規劃團隊對於國家兒童未來館受眾以及議題的掌握,並提醒未來的轉變涉及的並不只是科學,更重要的是人類的思想,也就是人以及孩子們怎麼看待世界,也建議規劃團隊要設計具有些許挑戰與衝突的議題與空間,讓兒童了解看待事情有不同觀點與方式,並期許團隊能夠堅持理想,逐步實踐。


經過兩天論壇所激發的不同領域的交流,文化部李遠部長出席綜合討論及閉幕時表示,「重視兒童的國家,一定會給孩子一個未來;重視兒童的國家,也會希望給未來的孩子一個很好玩的神秘基地」。臺灣將為孩子們成立一個「國家兒童未來館」,一個位在新北板橋最精華的地方,將從原本的停車場,蛻變成一個保留著廣大綠地的博物館。

 李遠部長說,作為戰後世代的他,從小沒有童年,更沒有玩具,想要有玩具,總要自己想辦法創造。成為文化部長的他,在知道工作中有個重要的任務是蓋「國家兒童未來館」後,他所想的是要「創造」一個現在就讓孩子們可以玩、可以接觸建造過程的「願景館」,而這個願景館即將在明天啟用。

 

所有的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李遠部長說,他期盼的是現在的孩子就能夠開始介入建築設計的過程,孩子們現在種下的樹苗,未來有一天會移植到伊東豊雄設計充滿樹的建築裡;孩子們現在所有對未來館的想像及意見,也都會傳到日本,讓伊東豊雄參考融入建築設計中,「當未來的某一天這個可能已經長大的孩子經過兒童未來館時,他會真正感覺這個建築也是他曾經參與過的」。


 「這是一片森林,一個可以玩的地方」,李遠部長說,一直擁有「瘋狂」性格的他,與充滿「童趣」的伊東豊雄共同期待的都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未來。「未來會一直來,兒童也會一直長大,我們永遠不知道兒童的未來是什麼,我們只能讓他們從這一刻開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