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基於本館對「兒童主體性」的重視,需要對於兒童的真實需求與意見有深入的了解。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12 條亦指出,兒童享有「被傾聽權」:「……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其所表示之意見應依其年齡及成熟度予以權衡」;第13條則指出兒童擁有「表意權」:「兒童應有自由表示意見之權利;此項權利應包括以言詞、書面或印刷、藝術形式或透過兒童所選擇之其他媒介……」。本館既為專屬兒童的空間,其設計與營運將努力透過多元媒介與管道的提供,輔助兒童意見之表達。

本館將蒐集多元媒介以針對不同年齡層兒童蒐集意見資料,如【問卷調查】、【參與式觀察】、【訪談】、【焦點團體】、【繪畫或創作】、【角色扮演】、【拍攝照片或影片】、【導覽活動】。

並於活動或工作坊辦理過程中,參考 Laura Lundy 教授協助愛爾蘭兒童和青年事務部(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Affairs),所共同建立一份兒童參與工作檢核表——發聲模型檢核表(Voice Model Checklist),包含【空間】、【聲音】、【觀眾】、【影響】等,以確立在與兒少共同工作時,能夠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CRC)第12條並落實兒童參與要素。


  

類型
內容
時間

參與式觀察

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體驗與認識臺灣動植物標本、臺灣文化,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3.9.26-2023.9.27

參與式觀察

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兒童學藝中心」,透過數位科技媒介體驗與認識故宮文物的故事,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3.10.4.-2023.10.5

 

參與式觀察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展,透過互動遊戲與藝術作品認識自我身體,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4.2.21-2024.2.22

 

參與式觀察

至公立學校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於熟悉的校園環境,透過學校既有教育與鬆散素材,讓孩童自由遊戲,自由組合,且自在表達其喜好的遊戲方式。

 2024.3.27-2024.3.28


國家兒童未來館地下一樓有如洞穴般的「地之城」,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底異世界!光線時而點點灑落、擁擠的通道滿滿的包覆感、彎彎曲曲的牆壁帶來未知的想像……


在這堂課裡,孩子們利用紙箱、牛皮紙....等素材,搭建出錯綜複雜的迷宮洞穴,去跨、去爬、去鑽、去體驗感受不同空間的尺度、形狀、光線、氛圍…等,將一個平凡無趣的教室空間,創造出了充滿各種想像可能的樂園。


首先,開始的是紙箱大挑戰。孩子們兩兩一組,分工合作。對許多孩子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用束線帶來連接紙箱,有時即使插錯了邊,他們也堅持拔出重來,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好。接著,在與他組連結時,他們還要去思考如何創造出有趣的路徑,然侯一接二、二接四,每一次的連接都帶來了新的驚喜!


除了隧道本身。紙箱與紙箱之間的「剩餘空間」,才是真正精彩的創意樂園!第二階段開始,孩子們利用紙箱連接處當作出口,來到了所謂的「剩餘空間」,紛紛拿起膠帶和牛皮紙,將這些空間包覆起來,營造出洞穴般的秘密基地。


哇! 紙箱和牛皮紙間還有好多「破洞」耶,怎麼辦? 這時孩子們拿著紅、黃、藍、綠的玻璃紙,將它們貼成了彩繪玻璃般的「花窗」。接著關掉燈光,在老師和助教們用手電筒的照射下,五彩斑斕的光影瞬間灑滿了孩子四周,將這些秘密基地妝點得如夢似幻。


活動尾聲,我們讓孩子們靜下來,選一個最舒適的角落躺下,默默地感受此時此刻的光線、聲音、味道、溫度、空間氛圍.....,為這場充實而愉快的地之城工作坊劃下了完美的句點。

▍童想創造所 ✦水之城:用點、線、面,打造流動的空間!


水,既自由又難以捉摸。

它可以是草地上的雨露,是潺潺的溪流,又或是匯聚成寧靜的湖泊。

要怎麼找出它與空間互動的路徑呢?


「水之城工作坊」是喜習在兒未館 #兒童創想所 的第二堂課,邀請孩子在盛夏的陽光下「玩水」,用團體遊戲的方式,探索水與空間的關係。


孩子嘗試將水轉化為空間的基礎元素:點、線、面。

挽起袖子、分工合作,動手組裝透明的容器與管道部件,創造出百變的水流系統。


💧 出水口是空間中的 #點 —— 位置決定水的起點與方向;

💧 水的流動構成 #線 —— 每條路徑都記錄著水與空間的互動;

💧 水最終匯聚於容器中成為 #面 —— 孩子們吹氣讓乒乓球在水面跳躍,體驗 #浮力 如何承載各式活動的發生!

「哪條路線會流得比較快呢?」


在嘗試各種排列組合的過程中,孩子們觀察透明管線中水的流速與方向,一邊調整結構,一邊理解其中的邏輯。


#水循環的空間練習

不亦樂乎的過程中,每一次的動手體驗,都讓孩子更深刻體會水的流動與空間的關係。


▒░ 一邊「玩水」,孩子一邊探索...

・空間的形狀,如何影響水的流動與停留

・如何從平面想像轉化為立體結構

・水流方向與空間配置之間的因果邏輯

・在水的空間中,還能發生哪些有趣的事?


當然,最讓孩子們興奮的,不外乎是手握水槍、瞄準目標的那一刻。

在噴射路線產生的動力下,空間也被重新定義,延展出更多的自由與玩法,為這座「水之城」增添了無數挑戰與趣味。


水的流動,總會找到自己的路。

我們期待在每一次小小啟發中,為孩子注入勇氣,讓他們在未來的世界裡,乘著自己設計的航道,自信向前。





【兒童表意工作坊—蛋的誕生】

本活動以國小低年級學生為主,以引導兒童透過身體鑽入布套、模仿動物出生等動作操作,實際體驗生命起點的身體歷程作為破冰活動,並運用具象且可感知的素材,如布套、動物角色、動作模仿等,成功營造出安全、沉浸式的學習情境,提升孩子對主題的理解與情感投入。

當孩子被允許用身體體驗、語言說明、圖像描繪,並由自身經驗出發進行創作,他們則有機會能展現出豐富且立體的策展想像。


活動最後以世界各地兒童博物館展示內容做為案例分享,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時光探險兒童廳》、美國華盛頓國家兒童博物館《夢想機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超級英雄教室》等展示案例,讓孩童在初步認識兒童博物館展演議題及手法後,將上半段身體活動所體驗之感受,融入展示內容構想中,並提供相關建議及想法。


💡如果我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館長,我最想看到的感覺是?

本次活動所邀請的孩童裡,從孩子對展覽偏好的回應中可觀察出,感官豐富、變化多端的展覽內容最能引發興趣與參與意願,例如:「用影像認識自己」、「在很多鏡子的房間看到很多自己」、「用演戲的表演方式,演出我心裡的超級英雄」及「有一整面牆,把自己想畫的東西畫上去」等創意發想。


░有關【未來世界探險隊】兒童表意工作坊: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應被視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表達自我意見的權利」。

為落實國家兒童未來館的理念與《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本系列活動主要以「身體遊戲→展覽分享→議題討論」活動流程,並以全球兒童相關館所的展演議題及手法為案例,規劃具趣味性與參與感的內容,藉以傾聽孩童的聲音與想法。

讓孩童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中,練習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與反饋,實現表達意見的權利,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激發面對未來的想像與行動力!


綠之城工作坊:城市自然美感探險家

不是只有走進深山大海才能親近自然——
在「國家兒童未來館」預定地的一片城市綠地裡,孩子們戴上頭冠、踩進草叢,也啟動了與自然的連結。

這一場綠之城-《大自然的加冕》工作坊,我們引導孩子回憶自己與自然的經驗,並透過觀察、採集、想像與手作,設計出一頂頂屬於自己的「自然頭冠」——這不只是創作成果,更是一個能隨時更換自然素材、記錄新發現的「自然經驗容器」。

現場有孩子說,這是他的「自然百寶袋」,也有人把它當作「藏寶箱」——因為裡面裝的,是花草、種子、樹葉和泥土,是孩子們與自然互動的軌跡與故事。雖然當天上午與下午場都遇上雨,但孩子們仍熱切地走進樹林、觀察植物、撿拾素材、自然地展開了自由遊戲。帳篷成了我們的創作基地,也成了遊戲之後慢慢收束與記憶的場所。

我們始終相信——自然不是一個「遠方的風景」,而應該成為孩子生活中可親近的日常。
頭冠,只是一個開端。它是一個永續行動的載體,也是一個激發觀察與感受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它讓孩子們知道:自然是可以被發現、被碰觸、被記錄、被想像的。透過創作,孩子也重新整理了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城市自然場域,讓孩子可以放心探索;也期待這頂頭冠,成為孩子與自然之間一段段連結的開始。
每一次遇見,都值得被加冕。


🌱童想創造所 🌱

臺灣首座國家級兒童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以兒童為中心,提倡兒童權利,透過探索、創作與參與,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發聲。「童想創造所」系列工作坊正是這樣的平台,每一場工作坊將圍繞未來館正在規劃的六大主題展開,邀請孩子們發揮創意、體驗學習,讓他們的想法成為共創未來館的一部分。

【兒童表意工作坊—身體大工程】


本活動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主,藉由引導孩童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尺寸,將身體作為測量工具以感知空間的尺度,並透過自我探索及與他人合作的過程,讓孩童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學習欣賞每個人的獨特與價值,進而建立自我認同及同理心。


活動最後以世界各地兒童展示內容做為案例分享,如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埃及探險展》及《HIP HOP節奏互動》、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KEVA 木板建構合作》、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宋冬-大魚大肉、吃系列》等許多展示案例,讓孩童在初步認識兒童博物館展演議題及手法後,將上半段身體活動所體驗之感受,融入展示內容構想中,並提供相關建議及想法。


💡如果我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館長,我最想看到的感覺是?

本次活動所邀請的孩童裡,多數期望體驗更多關於吃、玩、創作、偶像與動物,例如:「從6樓溜到1樓的透明溜滑梯」、「用食物做房子」、「用身體拼成一個人」、「自己拍MV」、「看展覽可以坐船」等創意發想,並希望展覽內容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個人喜好與想像力,帶來趣味且富啟發性的體驗。


░有關【未來世界探險隊】兒童表意工作坊: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應被視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表達自我意見的權利」。

為落實國家兒童未來館的理念與《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本系列活動主要以「身體遊戲→展覽分享→議題討論」活動流程,

並以全球兒童相關館所的展演議題及手法為案例,規劃具趣味性與參與感的內容,藉以傾聽孩童的聲音與想法。

讓孩童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中,練習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與反饋,實現表達意見的權利,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激發面對未來的想像與行動力!

【兒童表意工作坊—我的五感會說話】


本節主題活動以國小中年級學生為主,透過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及視覺5項遊戲,開啟孩子對身體情緒的探索,並能有意識的從心中表達出對所有活動的感受。


引導孩童將體驗過程中感受到的各種感覺與情緒,轉換為具象的動作造形和肢體線條,並串連出一套套的組合動作,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舞步,以身體表達出最喜歡的展覽互動形式,探索博物館的無限可能!


活動最後以世界各地兒童博物館展示內容做為案例分享,如德國柏林兒童博物館《聽覺迷宮》、美國曼哈頓兒童博物館《味覺體驗互動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加加減減觸覺牆》及德國柏林兒童博物館《大廳和市場互動遊戲》等許多博物館展示案例,讓孩童在初步認識兒童博物館展演議題及手法後,將上半段身體活動所體驗之感受,融入展示內容構想中,並提供相關建議及想法。


💡如果我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館長,我最想看到的感覺是?

本次活動所邀請的孩童裡,多數期望體驗更多關於「味覺」(品嚐食物)、「觸覺」(遊戲、互動裝置)、「聽覺」(聲音迷宮、聲音活動)、「視覺」(虛擬實境)等展示手法,有些孩童更發揮想像力,特別提出希望能有「辨識聲音真假」、「無限循環的迷宮」、「虛擬實境展,每個人都可以變成不同的歷史人物」等創意性發想內容。


░有關【未來世界探險隊】兒童表意工作坊: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應被視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表達自我意見的權利」。

為落實國家兒童未來館的理念與《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本系列活動主要以「身體遊戲→展覽分享→議題討論」活動流程,並以全球兒童相關館所的展演議題及手法為案例,規劃具趣味性與參與感的內容,藉以傾聽孩童的聲音與想法。

讓孩童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中,練習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與反饋,實現表達意見的權利,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激發面對未來的想像與行動力!


  • 日期:2025-05-27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最終章:走進孩子的第一座劇場

2025年母親節當天,《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迎來最後一場主題活動——〈地下劇場博物館〉,由嚐劇場帶來立體故事書的沉浸式演出。雖然當日適逢大雨,現場仍有眾多家庭如期出席,風雨無阻地參與本次劇場體驗。

活動開場,劇場團隊運用立體紙雕書與紙偶,帶領觀眾進入主角「莉莉安」的冒險旅程。孩子們從觀賞出發,認識劇場的場域、內容與多樣的表現形式,感受表演藝術的魅力。

演出後,孩子們透過創作活動進一步參與劇場:以紙張拼貼、打洞與釘接方式,製作屬於自己的紙偶角色,模擬操偶技巧,逐步建立角色與故事的連結。

最終,孩子們結合紙偶與肢體動作,搭配音效與場景變化,共同參與演出一場由飛鳥與鯨魚展開的幻想旅程,也在孩子們的投入中圓滿落幕。

許多家長在活動回饋中提到:「這不只是觀賞,而是真正參與故事、與劇場互動,讓孩子能以主體身份投入其中。」本活動也讓我們看見,表演藝術可以是啟發兒童創造力與表達能力的重要媒介。

▍童想創造所-光之城:光影美術館兒童創意工作坊✨


光,會跑、會躲、會畫畫,也是孩子認識空間的第一個線索。

牆怎麼擋住光?窗戶怎麼灑進色彩?你走過的每一步,都能成為空間的靈感。


來場「光與空間」的創作冒險!由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主辦、喜習建築教育設計與帶領的〈光之城 兒童創意工作坊〉,引導孩子透過觀察與實作,打造屬於自己的光影盒子,感受光線、色彩與空間之間的變化與對話。

上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我們一度擔心孩子會不會錯過和「光」的相遇?

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道具──孩子們一邊拿著手電筒,一邊微調光影盒子中的牆與窗……

孩子們專注地透過燈光,觀察光線如何穿過開口、轉折牆面、拉出各種顏色的影子,發現自己設計的空間,會因光而有了不同表情。

午後陽光如約而至,孩子們也將光影盒子帶到草地上,在自然光下再次觀察作品,感受不同的空間氛圍。


#光影盒子的空間練習

看似簡單的光影盒子,帶孩子從好玩的創作中探索空間。

從色彩的選擇、動線的安排、光線怎麼走、角色怎麼進出——孩子在每一次嘗試中慢慢建立空間的感受力,也學習用創作說出自己的想像。

▒░ 在這樣的過程裡,他們練習著...

・觀察光線與色彩如何影響空間氛圍

・將平面想像轉化為立體創作的能力

・理解動線與牆面配置之間的邏輯

・用創作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故事


當天剛好是母親節,有的作品也悄悄加入媽媽的身影,成為光之城裡最柔軟的亮點。

當孩子開始思考空間,他們也在學習建立更全面的世界觀,並勇敢地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光。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蓋一座 ─ 聲音博物館:與孩子一起發現聲音的秘密

在本次「聲音博物館」主題活動中,我們邀請孩子們透過繪本《寂靜的聲音》,共同展開一場探索「聲音與寂靜」的感官旅程。隨著故事主角的腳步,孩子們慢慢打開對聲音的敏銳觀察力,也重新思考「寂靜」的可能樣貌。

故事分享後,我們沿著小徑漫步,閉上眼睛、放慢步伐,讓身體成為一台台小錄音機,細細蒐集周圍環境的聲音。回到帳篷後,孩子們透過引導討論,辨別聲音的來源與特性——它們是來自自然還是城市?聽起來是尖銳的還是溫柔的?聲音是長長的、短短的、大聲或輕柔的?


在理解聲音的基礎上,活動進入下一階段:體驗生活中常見素材化作樂器,隨著老師的引導,孩子們感受各種節奏與音色,也在聲音與聲音之間,體會「寂靜的瞬間」。


最終,孩子們組成小小樂團,以即興的方式,共同演奏出屬於這一天的聲音樂章。這樣的成果不僅展現了創意與合作,也讓在場家長們深受感動。許多回饋中提到:「小朋友第一次用特別的樂器,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美麗的樂章,聽了很感動。」


我們期待未來在「國家兒童未來館」的實體空間中,能持續透過多元的活動與展覽,陪伴孩子們探索世界、打開感官,發現生活中更多細膩而美好的可能。

🌈 童想創造所 🌱

臺灣首座國家級兒童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以兒童為中心,提倡兒童權利,透過探索、創作與參與,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發聲。「童想創造所」系列工作坊正是這樣的平台,每一場工作坊將圍繞未來館正在規劃的六大主題展開,邀請孩子們發揮創意、體驗學習,讓他們的想法成為共創未來館的一部分。


大地廣場工作坊:讓孩子帶你玩!孩子的大地遊戲地圖

4月26日,「童想創造所」正式開跑!第一場活動對應的主題是目前規劃設計中的「大地廣場」,並選在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預定地——這塊城市中的開放角落,沒有遊具與設施,只有泥土、樹木與自然生長的小草。這天,孩子和家長一起走進這片土地,重新認識都市裡的自然,也重新找回兒童的遊戲權。


儘管下著雨,孩子們沒有退縮。短短兩小時裡,他們與自然對話、展開感官冒險。雨水成了遊戲的一部分,酢漿草變身創作道具,樹枝、落葉、泥土在孩子手中成為遊戲素材。這不是課表中的戶外教學,而是以孩子為主體,自由發展的「自然遊戲現場」。


其中有個片刻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家長說,「這個城市角落,自從遊具撤掉後,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孩子嘻笑奔跑的聲音了!」這句話不僅反映當天的氣氛,也點出了活動的核心——讓孩子的聲音重新回到城市,讓城市重新為兒童保留空間。


活動後,有家長分享,孩子回家後主動聊起怎麼在雨中玩草、爬樹、摘果子,甚至模仿當天的遊戲方式。原來,對孩子來說,這不只是兩小時的活動,更是一場「原來可以這樣玩!」的開關,一場關於自然、感官、創造力的啟蒙。


不是所有的反應都會當下出現,但孩子內在的感動,會在時間中慢慢發酵。謝謝所有參與這場冒險的大小朋友,讓我們見證了——只要給予空間與信任,自然與遊戲就會在孩子身上自然發生。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從自然出發的視覺冒險:光影博物館活動回顧

本場活動從繪本《小塊》出發,帶領孩子開啟對色彩與形狀的感知與想像。親子們在植物島觀察葉片造型,並運用葉子與彩色透明片創作「魔法投影片」,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視覺語彙


最終進入森林中的黑盒子電影院,以光影裝置重新詮釋繪本故事,展開一場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雖然活動途中下起雨,仍不減孩子們的參與熱情與創造力。

活動後,我們也收到許多來自家長的溫暖回饋,包括——

「孩子能夠運用自然的元素,發揮獨特的藝術視角,參與過程十分有趣。」

「喜歡活動安排讓孩子與自然接觸,感受自然節奏。」

「透過觀察,引導孩子發掘日常中光影與形狀的多樣性。」

「過程充滿參與感,能感受到孩子在其中認真投入。」


感謝每一位參與者的熱情投入,也為國家兒童未來館未來多元工作坊的推動注入更多想像與可能。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從產地到餐桌,一場孩子參與的美味行動

「國家兒童未來館」透過每一場體驗,期待孩子不只是參與者,而是能夠回應世界、提出觀點的創造者。

4月5日的「蓋一座美味博物館」,孩子們展開一場探索食材與土地關係的旅程。皆由繪本觀察與認識根莖蔬菜開始,我們聊聊蔬菜的模樣與生長故事,並在小農場裡實地觀察植物的葉子、氣味與土壤濕度,親手將一顆顆藏在泥土中的蔬菜拔出來。

孩子們說:「葉子長得不一樣,土也有自己的味道耶!」這些細膩的感官觀察,也成為他們料理創作的靈感來源。

回到「水的餐廳」,每位小廚師捲起袖子動手揉黏土麵團、鋪料,做出屬於自己的大地pizza,並為自己的pizza命名。許多孩子在過程中主動與爸爸媽媽分享剛才的蔬菜經驗,有的還說:「我想把拔出來的紅蘿蔔做在披薩上!」料理不只是味覺的體驗,更是一段與環境連結、與家人共創的旅程。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為孩子而設、與孩子共創、由孩子實踐的建築冒險

「國家兒童未來館」秉持「FOR children, WITH children, BY children」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由兒童參與設計、共同創造的文化場域。

在2025年4月4日的「蓋一座——建築博物館!」活動中,孩子們在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森林基地中展開了一場建築冒險。從繪本《房子先生的房子》出發,孩子們認識了各種房子的模樣與性格,並在自然環境中採集色彩與形狀,激發創作靈感。他們根據自己的「房子主題任務」,與家長一同動手動腦,蓋出一棟又一棟獨一無二的房子。最後的「形狀轉圈圈」遊戲,更讓孩子們找到夥伴,組成房子小隊,共同完成挑戰。

這場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建築外觀的聯想創作,更體現了「國家兒童未來館」讓兒童參與設計與創造的核心精神。這樣的歷程,讓孩子們不只是未來博物館的使用者,更慢慢學習如何與建築空間產生對話,慢慢走向思考與創造的可能。


【國家兒童未來館—民眾說明會】

國家兒童未來館於2023年底辦理建築師徵選,

經將近1年的需求訪談、專家諮詢及相關法令等檢討後,籌建團隊逐步彙整成規劃設計方案,

文化部特地於2024年11月24日(日)辦理民眾說明會,

由軟體(展示)團隊–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及建築設計團隊–日本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團隊說明規劃構想,

透過QA收集民眾之意見,並補足團隊可能未注意到的部分。

民眾提問內容主要為軟/硬體整合機制及兒童如何持續參與,

團隊除了現場回應交流外,民眾的建議及提醒事項也將成為後續需特別注意的議題。


【Kid’s Voice | 國家兒童未來館—兒童交流分享會】

兒童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主體,

2024年11月23日(六)邀請50位國小兒童與軟體(展示)規劃、建築師團隊互動,了解兒童館每一層的主題與設計過程,

在分享和問答討論中,孩子們能學習到空間設計的概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問,

接著由孩子在大型畫布上描繪創造他們理解的國家兒童未來館,

透過動手實作,發揮創意,讓孩子自由地表達對空間的看法和願景。

他們的聲音和想法將成為軟體(展示)及建築師團隊設計的重要參考!

【兒童未來,遊你遊我 ╴兒童冒險遊戲共創工作坊】

「國家兒童未來館」是一個以自然為主的室內外活動環境,引入植栽、光線、綠意、風、水、大地等多樣元素的學習場所。

秉持著「FOR children, WITH children, BY children.」的精神,於9月、10月,在建築興建基地上辦理2場兒童共創工作坊,收集孩子對於冒險遊戲的需求與想法。

工作坊將運用冒險遊戲場(Adventure Playground)的精神,提供多種自然素材,鼓勵孩子們與樹木、草地和土地親密互動,透過動手實作、創意探索、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創造屬於他們的全新遊戲體驗。

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設計團隊也將在過程中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理解不同階段兒童的遊戲偏好需求,規劃建造出更適合孩子的遊戲空間!(觀察紀錄詳檔案)

本場次為開放場次有別於以既有展覽為場域之工作坊,選擇於學校場地辦理,基於前幾場已累積對於博物館的了解,讓兒童能夠以更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的表意管道,傳達他們心目中的「好玩」是何模樣。

自開放場次的辦理過程可以發現遊戲的自由度,可以讓孩童有意願更加投入創作遊戲;創作作品則易於與孩童個人日常生活經驗連結。

開放場次工作坊的流程建議:【開場(破冰)】、【口語表意】、【自選表意活動(遊戲或創作)】及【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理,邀請孩童參觀體驗「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展覽,該展以身體和雕塑為主軸,根據這些作品,特別延伸出七個不同的互動體驗。並鼓勵小朋友透過不同材質的物件,運用眼睛、雙手和腳、甚至是身體,一起走進展品中,創造不一樣的體驗。

在北美館的場次,因具有工作坊空間,可以於展覽活動後辦理繪畫表意工作坊,發現兒童喜歡繪畫與動手做活動,並對於「巨人洗澡」、「捕捉動作中的身體」、 「做我一個將軍」等展區印象深刻。


既有場館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本場次邀請孩童至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參觀,本展擁有相對廣大的展示空間,設定的參觀對象為 5 - 10 歲的兒童觀眾,其展示設計在軟硬體方面表現出多樣性。展覽當中的六大展示單元涵蓋了自然、人文兩種角度,兩個展廳並且各自設定了明確主題。其中西展廳為臺灣的地理環境與原住民文化,東展廳則以臺灣的生態環境為主軸,並以主題故事貫串各個展示單元,讓孩童認識臺灣生物與文化多樣性。本場工作坊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兒童觀眾對於該展覽所設置的大型動物模型表現出明顯偏好,各種動手翻轉、操縱、啟動的裝置也令許多兒童觀眾饒富興緻的重複遊玩。

既有展示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本場次邀請孩童至故宮兒藝中心參觀展覽,該展覽的特點在於充分運用虛擬實境、投影問答、彩繪掃描、體感偵測等等數位化技術,再結合文物仿製品的觸摸、積木模型的組裝等等實體道具,促進兒童觀眾在觀展過程裡的參與及互動。透過這些虛實交錯、充滿豐富視覺變化的展覽呈現方式,讓兒童觀眾除了能夠獲得多種感官經驗的刺激,也能藉此對於故宮的館藏文物建立初步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可以發現孩童對於有「主題」的展示能夠有深刻的連結與印象,如「聞香品茶座」,另外也喜歡動物猜謎遊戲方式、以及具有幫助他人的角色故事包裝


既有展示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