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基於本館對「兒童主體性」的重視,需要對於兒童的真實需求與意見有深入的了解。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12 條亦指出,兒童享有「被傾聽權」:「……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其所表示之意見應依其年齡及成熟度予以權衡」;第13條則指出兒童擁有「表意權」:「兒童應有自由表示意見之權利;此項權利應包括以言詞、書面或印刷、藝術形式或透過兒童所選擇之其他媒介……」。本館既為專屬兒童的空間,其設計與營運將努力透過多元媒介與管道的提供,輔助兒童意見之表達。

本館將蒐集多元媒介以針對不同年齡層兒童蒐集意見資料,如【問卷調查】、【參與式觀察】、【訪談】、【焦點團體】、【繪畫或創作】、【角色扮演】、【拍攝照片或影片】、【導覽活動】。

並於活動或工作坊辦理過程中,參考 Laura Lundy 教授協助愛爾蘭兒童和青年事務部(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Affairs),所共同建立一份兒童參與工作檢核表——發聲模型檢核表(Voice Model Checklist),包含【空間】、【聲音】、【觀眾】、【影響】等,以確立在與兒少共同工作時,能夠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CRC)第12條並落實兒童參與要素。


  

類型
內容
時間

參與式觀察

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體驗與認識臺灣動植物標本、臺灣文化,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3.9.26-2023.9.27

參與式觀察

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兒童學藝中心」,透過數位科技媒介體驗與認識故宮文物的故事,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3.10.4.-2023.10.5

 

參與式觀察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展,透過互動遊戲與藝術作品認識自我身體,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4.2.21-2024.2.22

 

參與式觀察

至公立學校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於熟悉的校園環境,透過學校既有教育與鬆散素材,讓孩童自由遊戲,自由組合,且自在表達其喜好的遊戲方式。

 2024.3.27-2024.3.28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從自然出發的視覺冒險:光影博物館活動回顧

本場活動從繪本《小塊》出發,帶領孩子開啟對色彩與形狀的感知與想像。親子們在植物島觀察葉片造型,並運用葉子與彩色透明片創作「魔法投影片」,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視覺語彙。

最終進入森林中的黑盒子電影院,以光影裝置重新詮釋繪本故事,展開一場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雖然活動途中下起雨,仍不減孩子們的參與熱情與創造力。


活動後,我們也收到許多來自家長的溫暖回饋,包括——

「孩子能夠運用自然的元素,發揮獨特的藝術視角,參與過程十分有趣。」

「喜歡活動安排讓孩子與自然接觸,感受自然節奏。」

「透過觀察,引導孩子發掘日常中光影與形狀的多樣性。」

「過程充滿參與感,能感受到孩子在其中認真投入。」


感謝每一位參與者的熱情投入,也為國家兒童未來館未來多元工作坊的推動注入更多想像與可能。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從產地到餐桌,一場孩子參與的美味行動

「國家兒童未來館」透過每一場體驗,期待孩子不只是參與者,而是能夠回應世界、提出觀點的創造者。

4月5日的「蓋一座美味博物館」,孩子們展開一場探索食材與土地關係的旅程。皆由繪本觀察與認識根莖蔬菜開始,我們聊聊蔬菜的模樣與生長故事,並在小農場裡實地觀察植物的葉子、氣味與土壤濕度,親手將一顆顆藏在泥土中的蔬菜拔出來。

孩子們說:「葉子長得不一樣,土也有自己的味道耶!」這些細膩的感官觀察,也成為他們料理創作的靈感來源。

回到「水的餐廳」,每位小廚師捲起袖子動手揉黏土麵團、鋪料,做出屬於自己的大地pizza,並為自己的pizza命名。許多孩子在過程中主動與爸爸媽媽分享剛才的蔬菜經驗,有的還說:「我想把拔出來的紅蘿蔔做在披薩上!」料理不只是味覺的體驗,更是一段與環境連結、與家人共創的旅程。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為孩子而設、與孩子共創、由孩子實踐的建築冒險

「國家兒童未來館」秉持「FOR children, WITH children, BY children」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由兒童參與設計、共同創造的文化場域。

在2025年4月4日的「蓋一座——建築博物館!」活動中,孩子們在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森林基地中展開了一場建築冒險。從繪本《房子先生的房子》出發,孩子們認識了各種房子的模樣與性格,並在自然環境中採集色彩與形狀,激發創作靈感。他們根據自己的「房子主題任務」,與家長一同動手動腦,蓋出一棟又一棟獨一無二的房子。最後的「形狀轉圈圈」遊戲,更讓孩子們找到夥伴,組成房子小隊,共同完成挑戰。

這場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建築外觀的聯想創作,更體現了「國家兒童未來館」讓兒童參與設計與創造的核心精神。這樣的歷程,讓孩子們不只是未來博物館的使用者,更慢慢學習如何與建築空間產生對話,慢慢走向思考與創造的可能。


【國家兒童未來館—民眾說明會】

國家兒童未來館於2023年底辦理建築師徵選,

經將近1年的需求訪談、專家諮詢及相關法令等檢討後,籌建團隊逐步彙整成規劃設計方案,

文化部特地於2024年11月24日(日)辦理民眾說明會,

由軟體(展示)團隊–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及建築設計團隊–日本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團隊說明規劃構想,

透過QA收集民眾之意見,並補足團隊可能未注意到的部分。

民眾提問內容主要為軟/硬體整合機制及兒童如何持續參與,

團隊除了現場回應交流外,民眾的建議及提醒事項也將成為後續需特別注意的議題。


【Kid’s Voice | 國家兒童未來館—兒童交流分享會】

兒童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主體,

2024年11月23日(六)邀請50位國小兒童與軟體(展示)規劃、建築師團隊互動,了解兒童館每一層的主題與設計過程,

在分享和問答討論中,孩子們能學習到空間設計的概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問,

接著由孩子在大型畫布上描繪創造他們理解的國家兒童未來館,

透過動手實作,發揮創意,讓孩子自由地表達對空間的看法和願景。

他們的聲音和想法將成為軟體(展示)及建築師團隊設計的重要參考!

【兒童未來,遊你遊我 ╴兒童冒險遊戲共創工作坊】

「國家兒童未來館」是一個以自然為主的室內外活動環境,引入植栽、光線、綠意、風、水、大地等多樣元素的學習場所。

秉持著「FOR children, WITH children, BY children.」的精神,於9月、10月,在建築興建基地上辦理2場兒童共創工作坊,收集孩子對於冒險遊戲的需求與想法。

工作坊將運用冒險遊戲場(Adventure Playground)的精神,提供多種自然素材,鼓勵孩子們與樹木、草地和土地親密互動,透過動手實作、創意探索、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創造屬於他們的全新遊戲體驗。

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設計團隊也將在過程中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理解不同階段兒童的遊戲偏好需求,規劃建造出更適合孩子的遊戲空間!(觀察紀錄詳檔案)

本場次為開放場次有別於以既有展覽為場域之工作坊,選擇於學校場地辦理,基於前幾場已累積對於博物館的了解,讓兒童能夠以更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的表意管道,傳達他們心目中的「好玩」是何模樣。

自開放場次的辦理過程可以發現遊戲的自由度,可以讓孩童有意願更加投入創作遊戲;創作作品則易於與孩童個人日常生活經驗連結。

開放場次工作坊的流程建議:【開場(破冰)】、【口語表意】、【自選表意活動(遊戲或創作)】及【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理,邀請孩童參觀體驗「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展覽,該展以身體和雕塑為主軸,根據這些作品,特別延伸出七個不同的互動體驗。並鼓勵小朋友透過不同材質的物件,運用眼睛、雙手和腳、甚至是身體,一起走進展品中,創造不一樣的體驗。

在北美館的場次,因具有工作坊空間,可以於展覽活動後辦理繪畫表意工作坊,發現兒童喜歡繪畫與動手做活動,並對於「巨人洗澡」、「捕捉動作中的身體」、 「做我一個將軍」等展區印象深刻。


既有場館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本場次邀請孩童至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參觀,本展擁有相對廣大的展示空間,設定的參觀對象為 5 - 10 歲的兒童觀眾,其展示設計在軟硬體方面表現出多樣性。展覽當中的六大展示單元涵蓋了自然、人文兩種角度,兩個展廳並且各自設定了明確主題。其中西展廳為臺灣的地理環境與原住民文化,東展廳則以臺灣的生態環境為主軸,並以主題故事貫串各個展示單元,讓孩童認識臺灣生物與文化多樣性。本場工作坊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兒童觀眾對於該展覽所設置的大型動物模型表現出明顯偏好,各種動手翻轉、操縱、啟動的裝置也令許多兒童觀眾饒富興緻的重複遊玩。

既有展示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本場次邀請孩童至故宮兒藝中心參觀展覽,該展覽的特點在於充分運用虛擬實境、投影問答、彩繪掃描、體感偵測等等數位化技術,再結合文物仿製品的觸摸、積木模型的組裝等等實體道具,促進兒童觀眾在觀展過程裡的參與及互動。透過這些虛實交錯、充滿豐富視覺變化的展覽呈現方式,讓兒童觀眾除了能夠獲得多種感官經驗的刺激,也能藉此對於故宮的館藏文物建立初步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可以發現孩童對於有「主題」的展示能夠有深刻的連結與印象,如「聞香品茶座」,另外也喜歡動物猜謎遊戲方式、以及具有幫助他人的角色故事包裝


既有展示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