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基於本館對「兒童主體性」的重視,需要對於兒童的真實需求與意見有深入的了解。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12 條亦指出,兒童享有「被傾聽權」:「……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其所表示之意見應依其年齡及成熟度予以權衡」;第13條則指出兒童擁有「表意權」:「兒童應有自由表示意見之權利;此項權利應包括以言詞、書面或印刷、藝術形式或透過兒童所選擇之其他媒介……」。本館既為專屬兒童的空間,其設計與營運將努力透過多元媒介與管道的提供,輔助兒童意見之表達。

本館將蒐集多元媒介以針對不同年齡層兒童蒐集意見資料,如【問卷調查】、【參與式觀察】、【訪談】、【焦點團體】、【繪畫或創作】、【角色扮演】、【拍攝照片或影片】、【導覽活動】。

並於活動或工作坊辦理過程中,參考 Laura Lundy 教授協助愛爾蘭兒童和青年事務部(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 Affairs),所共同建立一份兒童參與工作檢核表——發聲模型檢核表(Voice Model Checklist),包含【空間】、【聲音】、【觀眾】、【影響】等,以確立在與兒少共同工作時,能夠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CRC)第12條並落實兒童參與要素。


  

類型
內容
時間

參與式觀察

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體驗與認識臺灣動植物標本、臺灣文化,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3.9.26-2023.9.27

參與式觀察

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兒童學藝中心」,透過數位科技媒介體驗與認識故宮文物的故事,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3.10.4.-2023.10.5

 

參與式觀察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至「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展,透過互動遊戲與藝術作品認識自我身體,並進行行為觀察與創作活動。

 2024.2.21-2024.2.22

 

參與式觀察

至公立學校辦理工作坊,邀請孩童於熟悉的校園環境,透過學校既有教育與鬆散素材,讓孩童自由遊戲,自由組合,且自在表達其喜好的遊戲方式。

 2024.3.27-2024.3.28


建築立面:來換個臉吧!


建築的立面就像建築物的「臉」。建築的臉上有什麼呢? 有透明的窗戶,扎實的牆壁、凹下去的陽台,還有各式各樣形狀、線條、顏色的建築材料。


那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臉長什麼樣子呢?孩子們透過建築立面模型的再設計,幫未來館換一張不同的臉,再來與伊東豊雄大師設計的臉來比較,看看誰的臉比較酷!


工作坊分成兩個階段。首先,孩子們先了解每一層樓的的設計概念,之後透過模型與圖面的交互比對,來理解立面與平面之間對應的關係。接著,運用不同的模型材料,在透明盒上進行每一層立面的再設計。例如,利用朱紅色紙張以及藍色投影片的交錯拼貼,設計1樓「大地廣場」入口、餐廳、以及商店的位置與大小;剪貼不同形狀、顏色的卡典西德,設計2、3樓「風之城」的房間造型;用水藍色的瓦楞紙,區隔4樓「水之城」的外牆與開放空間;用沖孔板、霧面賽璐珞片、與不同顏色的投影片,來研究5樓「光之城」不同的透光效果。整個過程充滿了歡樂,小朋友就在這輕鬆愉悅的氣氛中,開啟了第一次的建築立面設計。


第二階段是小朋友大展身手的時候了!他們一邊看著建築立面的案例照片,一邊學習將「格柵方塊」、「剪裁挖空」、「組合拼貼」.....等的立面設計手法,自由地發揮在另外三個立面上,每位小朋友就像打開了靈感的開關,創意大爆發,令人驚艷!


最後,當6樓「綠之城」的屋頂蓋上去,LED閃爍的燈光從光箱中緩緩流瀉而出,宛如星河般映入孩子們的眼眸時— 國家兒童未來館將會是他們心中最期待展開的夢想之旅!

像三明治一樣,把好玩的地方夾起來吧!


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設計概念就像一個巨大的三明治,將各種有趣的空間一層一層地堆疊起來。每層樓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幻世界,孩子們將在這裡展開一場又一場未知的探險旅程。


首先,透過各樓層主題空間概念與設計手法的介紹,孩子們對於兒未館的空間設計,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接著,在一定的限制下(例如電梯位置、樓層大小....等),孩子們化身小小建築師,開始了自己的設計。


1F 大地廣場: 原本鋸齒狀的大廳空間,在孩子們的巧思下,用賽璐璐片改造成各式各樣的形狀。有巨大的弧形、蜿蜒的走道,甚至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設計,讓原本圓弧形的咖啡廳、商店..等空間,也充滿了無限可能。


2、3F 風之城: 伊東豐雄建築師設計了開口以及彎曲的牆面來引導風的流動,孩子們則利用瓦楞板,創造出各種風的路徑,彷彿也能感受到風在空間中穿梭。


4F 水之城: 孩子們將珍珠版,剪出形狀、大小不一的「陸地」,有放射狀的、有連來連去的,還有各種破碎的小島,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水上樂園


5F 光之城: 孩子們自由排列組合三個「光影盒子」,重新配置了「盒內」與「盒外」的空間關係。


6F 綠之城: 原有環形屋頂下的圖書館,孩子們重新設計成各種三角形、雲形、迷宮形...等,成為一個充滿想像力的閱讀空間。


最後最後,孩子們最喜愛的階段來了!開始種樹了!白、黃、粉紅色的滿天星點綴其中,再擺上小小模型人,一個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國家兒童未來館,就在歡聲笑語中完成了!

  • 日期:2025-08-29

如果說 6–7 月的兒童藝術創作工作坊,是讓 6–10 歲的孩子以「小小藝術家」的身份,用眼睛、雙手與感覺探索世界,並將作品化為對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想像;那麼 7–8 月的兒童策展工作坊,則是把這些創作交到 8–12 歲孩子手中,邀請他們成為「小小策展人」。在這裡,他們不再只是單純創作,而是要思考作品如何被看見、故事如何被整理、展覽又該如何與觀眾互動。從前一階段累積的情感與創作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策展行動,兩個系列工作坊就像一場接力賽——小小藝術家種下的靈感種子,由小小策展人細心澆灌,最終在展覽中一起發芽。

【8–12歲】從創作者到策展人:知識轉譯與展覽製作的第一步

當孩子進入 8–12 歲階段,他們已經具備更成熟的邏輯思維與組織能力,也更能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於是,在暑假的五場工作坊中,我們讓他們從「小小藝術家」的角色,逐步走向「小小策展人」,體驗展覽背後的知識整理、轉譯,以及實際製作的過程。

前兩場工作坊以「知識」為出發點,同樣是邀請藝術家參與,但這次卻不是引導孩子「創作」,而是從創作角度分享,並引導孩子思考:知識如何被轉化成展覽內容?知識的載體又可以有多少種可能性?

  • 第一場|「我」的說明牌:謝佳瑜 | 從好奇到研究
    藝術家謝佳瑜以「玩具」這個每個孩子都熟悉的生活物件作為切入點,引導他們追溯玩具的發展歷史、材質與造型特色,並找出彼此經驗中的共通元素。孩子們在過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玩具故事」,同時理解了策展的一個關鍵步驟:從好奇心出發,透過觀察、整理與研究,讓一個熟悉的物件變成可以與他人分享的內容。
     
     
  • 第二場|「我」變成了展台:吳依宣 | 從詮釋到展示
    藝術家吳依宣則帶領孩子回顧「展台」的歷史,從功能性到設計演變,讓他們意識到展台並非只是擺放作品的台座,而是一種會影響觀眾觀看方式的媒介。延續上一場的成果,孩子們將自己的玩具作為展品,思考如何透過展示設計決定最佳的欣賞高度與呈現方式,並實際動手製作展台模型。這不只是設計練習,更是一次讓孩子站在觀眾立場思考「怎麼讓別人看見」的策展體驗。

 

  • 第三場|展覽企劃 :小秘密大發現 |從作品到說一場「展覽」故事
    為期三天的工作坊中,孩子們化身為「策展人」體驗展覽企劃:如何從概念發想到建立展覽架構。這群10–12歲的「小小策展人」以6–10歲小小藝術家在藝術創作課程中的所創作的作品為核心展品,討論觀眾是誰、展覽要怎麼命名、要呈現什麼故事,以及該如何安排展覽內容。經過討論與投票,他們將展覽命名為 「小秘密大發現」,並寫下了自己的策展論述:

我們這個展覽的名稱是「小秘密大發現」。「小」代表小朋友、小小藝術家。「秘密」代表秘密基地、小朋友們的心聲和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大」代表所有來參觀的民眾,「發現」代表學習、探索,以及理解小朋友們的心情。

我們試著以兒童視角出發來策劃展覽,展現學習策展後的成果。我們想邀請6–12歲的小朋友來看展,因為這樣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我們也想邀請小朋友們的家長,這樣他們可以更加了解小朋友的心情。當然我們也想邀請所有人來參觀這個展覽,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希望這裡的小秘密能夠,讓每個人都有大發現。

在他們的構想裡,展覽將由三座島嶼組成,起點都從國家兒童未來館出發——因為這裡是屬於小朋友的天地。觀眾可以沿著「快樂路」前往夢幻之境的小鬼當家島;走上「奇妙路」來到充滿驚喜的三空四寶島(但要小心火山爆發!);或者順著「幸福路」抵達擁有安心家園的 歡樂舞台島。

最後,他們在展覽介紹中幽默地提醒觀眾:「當你看完這些作品時,你覺得是大人做的嗎?錯!這些都是6–8歲的小朋友創作的!而我們策展團隊則是一群9–12歲的小朋友,希望你們會喜歡這個展覽,也歡迎你們分享這個展覽給更多人。」

  • 第四場|展示設計: 在空間中用色彩、圖像藏著我們的秘密
    展示設計課分為平面設計與空間設計兩部分:平面設計課中,在插畫家/平面設計師徐世賢的帶領下,孩子們決定以藍、綠、白作為展覽主視覺的色彩計劃,藉此呼應小小藝術家作品中貼近自然環境的氛圍——藍像天空與水、綠像草木、白則像雲和光。他們說:「這樣的顏色,會讓觀眾一進來就覺得很舒服。」而最後票選出的主視覺海報,可以看見小小設計師們如何以圖像詮釋展題「小秘密大發現」。你在主視覺中發現了幾個秘密呢?
     
    在空間設計課中,則由經驗豐富的捌貳創意的設計總監陳逸帆,帶領孩子們思考展覽的故事應該如何被觀眾「逛」出來。由於願景館內已有以國家兒童未來館的介紹為主題的展覽,因此他們設定了自己的展覽是象徵來到國家兒童未來館後,觀眾會帶著三種不同的心情前往三座想像的秘密島嶼,因此在動線與空間安排上,也刻意讓觀眾能從同一個起點出發,走上不同的心情之路,發現不同的情緒森林。為了更直觀地呈現這個構想,他們實際動手製作展場模型,將色彩、動線與展品位置一一標示出來,讓空間設計從概念落實到可視化成果。

 

  • 第五場|教育推廣: 從觀眾需求出發
    在最後一場教育推廣課中,孩子們換位思考,從「觀眾需求」的角度重新檢視展覽。討論過程中,他們設計了與展覽主題呼應的體驗區,規劃了適合不同年齡觀眾的教育活動,也細心思考到如何讓展覽摺頁能更切合展覽主題並讓觀眾想要保留的呈現方式,甚至還自己錄製了語音導覽。錄音時,有孩子認真到一遍遍重錄,只為了讓聲音聽起來更清楚、語氣更親切。他們開始意識到,展覽不只是展品的陳列,還包括讓觀眾願意走進來、停下來、參與進去的各種方法。

 

我們誠摯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孩子們用心打造的世界——「小秘密大發現」成果展。展期為9 月 20-21日、27-28 日、10月4-5日,連續3個週末,在國家兒童未來館願景館登場。這是一場從孩子探索、創作到策展的完整旅程,展場中每一件作品、每一個設計細節,都是他們的心意與創造力的結晶。

特別在展期的週末,我們將安排「小小導覽員」帶領大家參觀,由孩子親自講述他們的創作故事與策展構想。當你走進展場,或許會發現,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正是孩子們對世界最真摯的觀察與回應。歡迎你帶著好奇與探索的心情,一起來發現這些藏在小小作品中的大大驚喜。

2025年7月19日,童想創造所系列的最後一場主題工作坊《風之城》,在國家兒童未來館預定地登場。而就在這一天,颱風薇帕擦身而過,風感格外強烈。孩子們也說:「今天真的有很多風!」彷彿城市也在回應這場關於風的探索。

活動一開始,我們和孩子一起聊「風是什麼」。風從哪裡來?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又能做些什麼?從颱風、風箏到吹冷氣、風鈴,孩子們的回答組成了對風的群體記憶,也成為後續活動的靈感起點。

遊戲探索階段,四個有關風的任務依序展開——氣球逃脫、空氣砲挑戰、毛毛蟲吹氣接力、風力車賽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有的研究最佳扇風方式,有的比較不同工具效果,有的在組內互相幫忙、鼓勵對方。透過合作與嘗試,本來互不相識的孩子也逐漸熟識起來。家長們也說:「孩子平常比較內向,今天卻玩得超投入,也願意主動開口社交,真的很驚喜!」

這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挑戰,也是一個每個人都能參與的場域。

進入創作階段,孩子們發揮想像力,創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風之降落傘」:有人畫下風的模樣,有人描繪自己在空中往地球看的視角。當大家一同拋起降落傘,看著傘面緩緩旋轉、飄落的那一刻,就像是一顆顆由孩子種下的創造力種子,在這片文化土壤中靜靜發芽。

活動最後,我們詢問孩子們最喜歡哪個環節——幾乎沒人能選出單一答案。「全部都很好玩!」、「我每一個都喜歡!」這樣的回應,也成為我們最真摯的鼓勵。

我們相信,每一次與自然的互動、每一次身體的參與與表達練習,都是孩子建構世界觀的起點。《風之城》不只是一場工作坊,更是一場孩子們透過風所完成的「社交、創造與自我表達」練習。

這一天的風,很大。孩子的笑聲、創作的能量、飛翔的降落傘,都在這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預定地上,輕輕地留下了痕跡。


  • 日期:2025-08-01

在兒童策展工作坊正式展開之前,四場為6至10歲孩童量身打造的兒童藝術創作工作坊率先啟動,邀請孩子從感受自己、觀察環境開始,用創作的方式回應一個尚未完成的提問:國家兒童未來館,是什麼樣的地方?未來,又將如何從這裡發生?

【6–8歲】從身體與感覺出發,感知我們與土地的關係

對於6至8歲的孩子而言,感知世界的方式往往是具象而直接的。他們透過身體動作、觸覺與視覺來理解環境,也正處於從自我為中心,逐漸向外探索他人與世界的階段。因此,前三場藝術創作工作坊的設計,便以情緒、身體、土地為三個交疊的起點,引導孩子以自身經驗為核心,展開對「我與這個地方」關係的想像與創造。

  • 第一場|我的心情地標:黃萱 × 情緒地景

    藝術家黃萱以自身創作為引,帶領孩子從物件出發,討論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感受——「情緒」。課堂中,小朋友選擇「奇妙」、「幸運」、「開心」作為這堂課代表的三種情緒,並將這些感受轉化為創作的語言。他們運用戶外撿拾的石頭、樹枝與生活物件,打造出三條象徵心情的路徑——通往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情緒地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創作者,更是館所想像的參與者,透過作品主動標示出「我希望怎麼接近這座館」。
  • 第二場|我的形狀@城市的形狀:許尹齡 × 像樹一樣感受世界

    藝術家許尹齡則從身體與自然的關係出發,引導孩子觀察自身如何「像樹一樣」與世界互動。在舞動與放鬆之中,孩子們讓自己的身體在紙上留下流動的痕跡,這些印記被重新組構為一座座「身體城市」。這不只是繪畫或圖像,更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拓印——在環境中留下「我來過」的證據。
  • 第三場|種下一棵小樹:莊志維 × 種在土地裡的創造力

    接續身體城市的創作經驗,藝術家莊志維邀請孩子進一步觀察環境,在感知與創造的縫隙中,種下一株株「想像植物」。這些植物或許沒有實際原型,卻都是孩子們對土地、對館所未來的投射——一種以創作作為行動的方式,把想像力真正「種」在這裡。

這三場工作坊看似分別討論情緒、身體與自然,但其實共同勾勒出一個完整的教育取徑:讓孩子在創作中認識自我,感受與他人及土地的關係,並在作品中預演自己與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未來連結。這不只是藝術課程,更是一場對參與、對地方的提問與邀請。

【8–10歲】從拼貼到建模,打造屬於孩子的未來島嶼

當孩子進入8至10歲階段,他們的思考開始從直觀轉向邏輯與組織,也逐漸擁有了初步抽象化與合作想像的能力。第四場工作坊便以「島嶼生活」為想像框架,展開一系列跨媒材的創作體驗,引導孩子們將「國家兒童未來館」轉化為一座由他們自己構築的祕密基地。

  • 第一階段|從哪裡到哪裡可以算是一個範圍呢?詹賀 × 平面拼貼

    藝術家詹賀從「範圍」這個抽象概念切入,邀請孩子們思考:如果這是一座只屬於孩子的祕密島嶼,我們彼此之間要如何共處、連接與劃界?透過拼貼的方式,孩子們開始組合出屬於自己的空間與島嶼語言。
  • 第二階段|路邊物件大改造:石孟鑫 × 日常改造

    藝術家石孟鑫則帶著孩子們走出場館觀察日常物件,並結合他們來上課路上所發現的路邊設施,並進行有趣的改造實驗。孩子們想像這座島嶼上會有哪些有趣的設施:可能是會變成帽子的三角錐、可以邊吃邊玩的棒棒糖游泳池,或是路磚變形的水田山…這些創作不只是物件,而是島嶼生活的構成細節。
  • 第三階段|島嶼生活未來式:貳進 × 3D建模與影像創造

    最後,在新媒體藝術團隊「貳進」的技術協力下,孩子們學習3D掃描技術,並將前兩天的創作成果立體化,成為三座屬於他們自己的祕密島嶼。這不只是媒材的轉換,更是一種創造的昇華——孩子們第一次以虛實整合的方式,參與空間的想像與設計。

一起走進這座「進行式」的想像中

這四場藝術創作工作坊,不只是為「咦?這裡有一個新的☐☐☐!」兒童策展計劃暖身,更是一次次孩子與館所的深度碰面——他們用身體丈量空間、用想像創造通道,也用創作預告未來。在這座尚未正式開館的國家兒童未來館裡,孩子們早已開始行動,留下了未來將繼續延展的創造種子。

國家兒童未來館地下一樓有如洞穴般的「地之城」,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底異世界!光線時而點點灑落、擁擠的通道滿滿的包覆感、彎彎曲曲的牆壁帶來未知的想像……


在這堂課裡,孩子們利用紙箱、牛皮紙....等素材,搭建出錯綜複雜的迷宮洞穴,去跨、去爬、去鑽、去體驗感受不同空間的尺度、形狀、光線、氛圍…等,將一個平凡無趣的教室空間,創造出了充滿各種想像可能的樂園。


首先,開始的是紙箱大挑戰。孩子們兩兩一組,分工合作。對許多孩子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用束線帶來連接紙箱,有時即使插錯了邊,他們也堅持拔出重來,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好。接著,在與他組連結時,他們還要去思考如何創造出有趣的路徑,然侯一接二、二接四,每一次的連接都帶來了新的驚喜!


除了隧道本身。紙箱與紙箱之間的「剩餘空間」,才是真正精彩的創意樂園!第二階段開始,孩子們利用紙箱連接處當作出口,來到了所謂的「剩餘空間」,紛紛拿起膠帶和牛皮紙,將這些空間包覆起來,營造出洞穴般的秘密基地。


哇! 紙箱和牛皮紙間還有好多「破洞」耶,怎麼辦? 這時孩子們拿著紅、黃、藍、綠的玻璃紙,將它們貼成了彩繪玻璃般的「花窗」。接著關掉燈光,在老師和助教們用手電筒的照射下,五彩斑斕的光影瞬間灑滿了孩子四周,將這些秘密基地妝點得如夢似幻。


活動尾聲,我們讓孩子們靜下來,選一個最舒適的角落躺下,默默地感受此時此刻的光線、聲音、味道、溫度、空間氛圍.....,為這場充實而愉快的地之城工作坊劃下了完美的句點。

▍童想創造所 ✦水之城:用點、線、面,打造流動的空間!


水,既自由又難以捉摸。

它可以是草地上的雨露,是潺潺的溪流,又或是匯聚成寧靜的湖泊。

要怎麼找出它與空間互動的路徑呢?


「水之城工作坊」是喜習在兒未館 #兒童創想所 的第二堂課,邀請孩子在盛夏的陽光下「玩水」,用團體遊戲的方式,探索水與空間的關係。


孩子嘗試將水轉化為空間的基礎元素:點、線、面。

挽起袖子、分工合作,動手組裝透明的容器與管道部件,創造出百變的水流系統。


💧 出水口是空間中的 #點 —— 位置決定水的起點與方向;

💧 水的流動構成 #線 —— 每條路徑都記錄著水與空間的互動;

💧 水最終匯聚於容器中成為 #面 —— 孩子們吹氣讓乒乓球在水面跳躍,體驗 #浮力 如何承載各式活動的發生!

「哪條路線會流得比較快呢?」


在嘗試各種排列組合的過程中,孩子們觀察透明管線中水的流速與方向,一邊調整結構,一邊理解其中的邏輯。


#水循環的空間練習

不亦樂乎的過程中,每一次的動手體驗,都讓孩子更深刻體會水的流動與空間的關係。


▒░ 一邊「玩水」,孩子一邊探索...

・空間的形狀,如何影響水的流動與停留

・如何從平面想像轉化為立體結構

・水流方向與空間配置之間的因果邏輯

・在水的空間中,還能發生哪些有趣的事?


當然,最讓孩子們興奮的,不外乎是手握水槍、瞄準目標的那一刻。

在噴射路線產生的動力下,空間也被重新定義,延展出更多的自由與玩法,為這座「水之城」增添了無數挑戰與趣味。


水的流動,總會找到自己的路。

我們期待在每一次小小啟發中,為孩子注入勇氣,讓他們在未來的世界裡,乘著自己設計的航道,自信向前。





【兒童表意工作坊—蛋的誕生】

本活動以國小低年級學生為主,以引導兒童透過身體鑽入布套、模仿動物出生等動作操作,實際體驗生命起點的身體歷程作為破冰活動,並運用具象且可感知的素材,如布套、動物角色、動作模仿等,成功營造出安全、沉浸式的學習情境,提升孩子對主題的理解與情感投入。

當孩子被允許用身體體驗、語言說明、圖像描繪,並由自身經驗出發進行創作,他們則有機會能展現出豐富且立體的策展想像。


活動最後以世界各地兒童博物館展示內容做為案例分享,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時光探險兒童廳》、美國華盛頓國家兒童博物館《夢想機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超級英雄教室》等展示案例,讓孩童在初步認識兒童博物館展演議題及手法後,將上半段身體活動所體驗之感受,融入展示內容構想中,並提供相關建議及想法。


💡如果我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館長,我最想看到的感覺是?

本次活動所邀請的孩童裡,從孩子對展覽偏好的回應中可觀察出,感官豐富、變化多端的展覽內容最能引發興趣與參與意願,例如:「用影像認識自己」、「在很多鏡子的房間看到很多自己」、「用演戲的表演方式,演出我心裡的超級英雄」及「有一整面牆,把自己想畫的東西畫上去」等創意發想。


░有關【未來世界探險隊】兒童表意工作坊: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應被視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表達自我意見的權利」。

為落實國家兒童未來館的理念與《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本系列活動主要以「身體遊戲→展覽分享→議題討論」活動流程,並以全球兒童相關館所的展演議題及手法為案例,規劃具趣味性與參與感的內容,藉以傾聽孩童的聲音與想法。

讓孩童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中,練習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與反饋,實現表達意見的權利,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激發面對未來的想像與行動力!


綠之城工作坊:城市自然美感探險家

不是只有走進深山大海才能親近自然——
在「國家兒童未來館」預定地的一片城市綠地裡,孩子們戴上頭冠、踩進草叢,也啟動了與自然的連結。

這一場綠之城-《大自然的加冕》工作坊,我們引導孩子回憶自己與自然的經驗,並透過觀察、採集、想像與手作,設計出一頂頂屬於自己的「自然頭冠」——這不只是創作成果,更是一個能隨時更換自然素材、記錄新發現的「自然經驗容器」。

現場有孩子說,這是他的「自然百寶袋」,也有人把它當作「藏寶箱」——因為裡面裝的,是花草、種子、樹葉和泥土,是孩子們與自然互動的軌跡與故事。雖然當天上午與下午場都遇上雨,但孩子們仍熱切地走進樹林、觀察植物、撿拾素材、自然地展開了自由遊戲。帳篷成了我們的創作基地,也成了遊戲之後慢慢收束與記憶的場所。

我們始終相信——自然不是一個「遠方的風景」,而應該成為孩子生活中可親近的日常。
頭冠,只是一個開端。它是一個永續行動的載體,也是一個激發觀察與感受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它讓孩子們知道:自然是可以被發現、被碰觸、被記錄、被想像的。透過創作,孩子也重新整理了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城市自然場域,讓孩子可以放心探索;也期待這頂頭冠,成為孩子與自然之間一段段連結的開始。
每一次遇見,都值得被加冕。


🌱童想創造所 🌱

臺灣首座國家級兒童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以兒童為中心,提倡兒童權利,透過探索、創作與參與,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發聲。「童想創造所」系列工作坊正是這樣的平台,每一場工作坊將圍繞未來館正在規劃的六大主題展開,邀請孩子們發揮創意、體驗學習,讓他們的想法成為共創未來館的一部分。

【兒童表意工作坊—身體大工程】


本活動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主,藉由引導孩童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尺寸,將身體作為測量工具以感知空間的尺度,並透過自我探索及與他人合作的過程,讓孩童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學習欣賞每個人的獨特與價值,進而建立自我認同及同理心。


活動最後以世界各地兒童展示內容做為案例分享,如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埃及探險展》及《HIP HOP節奏互動》、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KEVA 木板建構合作》、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宋冬-大魚大肉、吃系列》等許多展示案例,讓孩童在初步認識兒童博物館展演議題及手法後,將上半段身體活動所體驗之感受,融入展示內容構想中,並提供相關建議及想法。


💡如果我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館長,我最想看到的感覺是?

本次活動所邀請的孩童裡,多數期望體驗更多關於吃、玩、創作、偶像與動物,例如:「從6樓溜到1樓的透明溜滑梯」、「用食物做房子」、「用身體拼成一個人」、「自己拍MV」、「看展覽可以坐船」等創意發想,並希望展覽內容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個人喜好與想像力,帶來趣味且富啟發性的體驗。


░有關【未來世界探險隊】兒童表意工作坊: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應被視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表達自我意見的權利」。

為落實國家兒童未來館的理念與《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本系列活動主要以「身體遊戲→展覽分享→議題討論」活動流程,

並以全球兒童相關館所的展演議題及手法為案例,規劃具趣味性與參與感的內容,藉以傾聽孩童的聲音與想法。

讓孩童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中,練習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與反饋,實現表達意見的權利,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激發面對未來的想像與行動力!

【兒童表意工作坊—我的五感會說話】


本節主題活動以國小中年級學生為主,透過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及視覺5項遊戲,開啟孩子對身體情緒的探索,並能有意識的從心中表達出對所有活動的感受。


引導孩童將體驗過程中感受到的各種感覺與情緒,轉換為具象的動作造形和肢體線條,並串連出一套套的組合動作,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舞步,以身體表達出最喜歡的展覽互動形式,探索博物館的無限可能!


活動最後以世界各地兒童博物館展示內容做為案例分享,如德國柏林兒童博物館《聽覺迷宮》、美國曼哈頓兒童博物館《味覺體驗互動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加加減減觸覺牆》及德國柏林兒童博物館《大廳和市場互動遊戲》等許多博物館展示案例,讓孩童在初步認識兒童博物館展演議題及手法後,將上半段身體活動所體驗之感受,融入展示內容構想中,並提供相關建議及想法。


💡如果我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館長,我最想看到的感覺是?

本次活動所邀請的孩童裡,多數期望體驗更多關於「味覺」(品嚐食物)、「觸覺」(遊戲、互動裝置)、「聽覺」(聲音迷宮、聲音活動)、「視覺」(虛擬實境)等展示手法,有些孩童更發揮想像力,特別提出希望能有「辨識聲音真假」、「無限循環的迷宮」、「虛擬實境展,每個人都可以變成不同的歷史人物」等創意性發想內容。


░有關【未來世界探險隊】兒童表意工作坊: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應被視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表達自我意見的權利」。

為落實國家兒童未來館的理念與《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本系列活動主要以「身體遊戲→展覽分享→議題討論」活動流程,並以全球兒童相關館所的展演議題及手法為案例,規劃具趣味性與參與感的內容,藉以傾聽孩童的聲音與想法。

讓孩童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中,練習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與反饋,實現表達意見的權利,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激發面對未來的想像與行動力!


  • 日期:2025-05-27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最終章:走進孩子的第一座劇場

2025年母親節當天,《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迎來最後一場主題活動——〈地下劇場博物館〉,由嚐劇場帶來立體故事書的沉浸式演出。雖然當日適逢大雨,現場仍有眾多家庭如期出席,風雨無阻地參與本次劇場體驗。

活動開場,劇場團隊運用立體紙雕書與紙偶,帶領觀眾進入主角「莉莉安」的冒險旅程。孩子們從觀賞出發,認識劇場的場域、內容與多樣的表現形式,感受表演藝術的魅力。

演出後,孩子們透過創作活動進一步參與劇場:以紙張拼貼、打洞與釘接方式,製作屬於自己的紙偶角色,模擬操偶技巧,逐步建立角色與故事的連結。

最終,孩子們結合紙偶與肢體動作,搭配音效與場景變化,共同參與演出一場由飛鳥與鯨魚展開的幻想旅程,也在孩子們的投入中圓滿落幕。

許多家長在活動回饋中提到:「這不只是觀賞,而是真正參與故事、與劇場互動,讓孩子能以主體身份投入其中。」本活動也讓我們看見,表演藝術可以是啟發兒童創造力與表達能力的重要媒介。

▍童想創造所-光之城:光影美術館兒童創意工作坊✨


光,會跑、會躲、會畫畫,也是孩子認識空間的第一個線索。

牆怎麼擋住光?窗戶怎麼灑進色彩?你走過的每一步,都能成為空間的靈感。


來場「光與空間」的創作冒險!由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主辦、喜習建築教育設計與帶領的〈光之城 兒童創意工作坊〉,引導孩子透過觀察與實作,打造屬於自己的光影盒子,感受光線、色彩與空間之間的變化與對話。

上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我們一度擔心孩子會不會錯過和「光」的相遇?

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道具──孩子們一邊拿著手電筒,一邊微調光影盒子中的牆與窗……

孩子們專注地透過燈光,觀察光線如何穿過開口、轉折牆面、拉出各種顏色的影子,發現自己設計的空間,會因光而有了不同表情。

午後陽光如約而至,孩子們也將光影盒子帶到草地上,在自然光下再次觀察作品,感受不同的空間氛圍。


#光影盒子的空間練習

看似簡單的光影盒子,帶孩子從好玩的創作中探索空間。

從色彩的選擇、動線的安排、光線怎麼走、角色怎麼進出——孩子在每一次嘗試中慢慢建立空間的感受力,也學習用創作說出自己的想像。

▒░ 在這樣的過程裡,他們練習著...

・觀察光線與色彩如何影響空間氛圍

・將平面想像轉化為立體創作的能力

・理解動線與牆面配置之間的邏輯

・用創作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故事


當天剛好是母親節,有的作品也悄悄加入媽媽的身影,成為光之城裡最柔軟的亮點。

當孩子開始思考空間,他們也在學習建立更全面的世界觀,並勇敢地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光。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蓋一座 ─ 聲音博物館:與孩子一起發現聲音的秘密

在本次「聲音博物館」主題活動中,我們邀請孩子們透過繪本《寂靜的聲音》,共同展開一場探索「聲音與寂靜」的感官旅程。隨著故事主角的腳步,孩子們慢慢打開對聲音的敏銳觀察力,也重新思考「寂靜」的可能樣貌。

故事分享後,我們沿著小徑漫步,閉上眼睛、放慢步伐,讓身體成為一台台小錄音機,細細蒐集周圍環境的聲音。回到帳篷後,孩子們透過引導討論,辨別聲音的來源與特性——它們是來自自然還是城市?聽起來是尖銳的還是溫柔的?聲音是長長的、短短的、大聲或輕柔的?


在理解聲音的基礎上,活動進入下一階段:體驗生活中常見素材化作樂器,隨著老師的引導,孩子們感受各種節奏與音色,也在聲音與聲音之間,體會「寂靜的瞬間」。


最終,孩子們組成小小樂團,以即興的方式,共同演奏出屬於這一天的聲音樂章。這樣的成果不僅展現了創意與合作,也讓在場家長們深受感動。許多回饋中提到:「小朋友第一次用特別的樂器,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美麗的樂章,聽了很感動。」


我們期待未來在「國家兒童未來館」的實體空間中,能持續透過多元的活動與展覽,陪伴孩子們探索世界、打開感官,發現生活中更多細膩而美好的可能。

🌈 童想創造所 🌱

臺灣首座國家級兒童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以兒童為中心,提倡兒童權利,透過探索、創作與參與,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發聲。「童想創造所」系列工作坊正是這樣的平台,每一場工作坊將圍繞未來館正在規劃的六大主題展開,邀請孩子們發揮創意、體驗學習,讓他們的想法成為共創未來館的一部分。


大地廣場工作坊:讓孩子帶你玩!孩子的大地遊戲地圖

4月26日,「童想創造所」正式開跑!第一場活動對應的主題是目前規劃設計中的「大地廣場」,並選在國家兒童未來館的預定地——這塊城市中的開放角落,沒有遊具與設施,只有泥土、樹木與自然生長的小草。這天,孩子和家長一起走進這片土地,重新認識都市裡的自然,也重新找回兒童的遊戲權。


儘管下著雨,孩子們沒有退縮。短短兩小時裡,他們與自然對話、展開感官冒險。雨水成了遊戲的一部分,酢漿草變身創作道具,樹枝、落葉、泥土在孩子手中成為遊戲素材。這不是課表中的戶外教學,而是以孩子為主體,自由發展的「自然遊戲現場」。


其中有個片刻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家長說,「這個城市角落,自從遊具撤掉後,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孩子嘻笑奔跑的聲音了!」這句話不僅反映當天的氣氛,也點出了活動的核心——讓孩子的聲音重新回到城市,讓城市重新為兒童保留空間。


活動後,有家長分享,孩子回家後主動聊起怎麼在雨中玩草、爬樹、摘果子,甚至模仿當天的遊戲方式。原來,對孩子來說,這不只是兩小時的活動,更是一場「原來可以這樣玩!」的開關,一場關於自然、感官、創造力的啟蒙。


不是所有的反應都會當下出現,但孩子內在的感動,會在時間中慢慢發酵。謝謝所有參與這場冒險的大小朋友,讓我們見證了——只要給予空間與信任,自然與遊戲就會在孩子身上自然發生。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從自然出發的視覺冒險:光影博物館活動回顧

本場活動從繪本《小塊》出發,帶領孩子開啟對色彩與形狀的感知與想像。親子們在植物島觀察葉片造型,並運用葉子與彩色透明片創作「魔法投影片」,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視覺語彙


最終進入森林中的黑盒子電影院,以光影裝置重新詮釋繪本故事,展開一場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雖然活動途中下起雨,仍不減孩子們的參與熱情與創造力。

活動後,我們也收到許多來自家長的溫暖回饋,包括——

「孩子能夠運用自然的元素,發揮獨特的藝術視角,參與過程十分有趣。」

「喜歡活動安排讓孩子與自然接觸,感受自然節奏。」

「透過觀察,引導孩子發掘日常中光影與形狀的多樣性。」

「過程充滿參與感,能感受到孩子在其中認真投入。」


感謝每一位參與者的熱情投入,也為國家兒童未來館未來多元工作坊的推動注入更多想像與可能。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從產地到餐桌,一場孩子參與的美味行動

「國家兒童未來館」透過每一場體驗,期待孩子不只是參與者,而是能夠回應世界、提出觀點的創造者。

4月5日的「蓋一座美味博物館」,孩子們展開一場探索食材與土地關係的旅程。皆由繪本觀察與認識根莖蔬菜開始,我們聊聊蔬菜的模樣與生長故事,並在小農場裡實地觀察植物的葉子、氣味與土壤濕度,親手將一顆顆藏在泥土中的蔬菜拔出來。

孩子們說:「葉子長得不一樣,土也有自己的味道耶!」這些細膩的感官觀察,也成為他們料理創作的靈感來源。

回到「水的餐廳」,每位小廚師捲起袖子動手揉黏土麵團、鋪料,做出屬於自己的大地pizza,並為自己的pizza命名。許多孩子在過程中主動與爸爸媽媽分享剛才的蔬菜經驗,有的還說:「我想把拔出來的紅蘿蔔做在披薩上!」料理不只是味覺的體驗,更是一段與環境連結、與家人共創的旅程。


✨「看不見的博物館奇幻冒險」✨

這是一系列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的親子工作坊。在這場奇幻旅程中,孩子們將化身 「博物館探員」,探索一座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神秘森林!透過 建築、食材、光影、聲音、劇場等多元主題活動,孩子將與我們一起打造一座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國家兒童未來館!

為孩子而設、與孩子共創、由孩子實踐的建築冒險

「國家兒童未來館」秉持「FOR children, WITH children, BY children」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由兒童參與設計、共同創造的文化場域。

在2025年4月4日的「蓋一座——建築博物館!」活動中,孩子們在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森林基地中展開了一場建築冒險。從繪本《房子先生的房子》出發,孩子們認識了各種房子的模樣與性格,並在自然環境中採集色彩與形狀,激發創作靈感。他們根據自己的「房子主題任務」,與家長一同動手動腦,蓋出一棟又一棟獨一無二的房子。最後的「形狀轉圈圈」遊戲,更讓孩子們找到夥伴,組成房子小隊,共同完成挑戰。

這場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建築外觀的聯想創作,更體現了「國家兒童未來館」讓兒童參與設計與創造的核心精神。這樣的歷程,讓孩子們不只是未來博物館的使用者,更慢慢學習如何與建築空間產生對話,慢慢走向思考與創造的可能。


【國家兒童未來館—民眾說明會】

國家兒童未來館於2023年底辦理建築師徵選,

經將近1年的需求訪談、專家諮詢及相關法令等檢討後,籌建團隊逐步彙整成規劃設計方案,

文化部特地於2024年11月24日(日)辦理民眾說明會,

由軟體(展示)團隊–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及建築設計團隊–日本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團隊說明規劃構想,

透過QA收集民眾之意見,並補足團隊可能未注意到的部分。

民眾提問內容主要為軟/硬體整合機制及兒童如何持續參與,

團隊除了現場回應交流外,民眾的建議及提醒事項也將成為後續需特別注意的議題。


【Kid’s Voice | 國家兒童未來館—兒童交流分享會】

兒童是國家兒童未來館的主體,

2024年11月23日(六)邀請50位國小兒童與軟體(展示)規劃、建築師團隊互動,了解兒童館每一層的主題與設計過程,

在分享和問答討論中,孩子們能學習到空間設計的概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問,

接著由孩子在大型畫布上描繪創造他們理解的國家兒童未來館,

透過動手實作,發揮創意,讓孩子自由地表達對空間的看法和願景。

他們的聲音和想法將成為軟體(展示)及建築師團隊設計的重要參考!

【兒童未來,遊你遊我 ╴兒童冒險遊戲共創工作坊】

「國家兒童未來館」是一個以自然為主的室內外活動環境,引入植栽、光線、綠意、風、水、大地等多樣元素的學習場所。

秉持著「FOR children, WITH children, BY children.」的精神,於9月、10月,在建築興建基地上辦理2場兒童共創工作坊,收集孩子對於冒險遊戲的需求與想法。

工作坊將運用冒險遊戲場(Adventure Playground)的精神,提供多種自然素材,鼓勵孩子們與樹木、草地和土地親密互動,透過動手實作、創意探索、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創造屬於他們的全新遊戲體驗。

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設計團隊也將在過程中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理解不同階段兒童的遊戲偏好需求,規劃建造出更適合孩子的遊戲空間!(觀察紀錄詳檔案)

本場次為開放場次有別於以既有展覽為場域之工作坊,選擇於學校場地辦理,基於前幾場已累積對於博物館的了解,讓兒童能夠以更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的表意管道,傳達他們心目中的「好玩」是何模樣。

自開放場次的辦理過程可以發現遊戲的自由度,可以讓孩童有意願更加投入創作遊戲;創作作品則易於與孩童個人日常生活經驗連結。

開放場次工作坊的流程建議:【開場(破冰)】、【口語表意】、【自選表意活動(遊戲或創作)】及【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理,邀請孩童參觀體驗「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展覽,該展以身體和雕塑為主軸,根據這些作品,特別延伸出七個不同的互動體驗。並鼓勵小朋友透過不同材質的物件,運用眼睛、雙手和腳、甚至是身體,一起走進展品中,創造不一樣的體驗。

在北美館的場次,因具有工作坊空間,可以於展覽活動後辦理繪畫表意工作坊,發現兒童喜歡繪畫與動手做活動,並對於「巨人洗澡」、「捕捉動作中的身體」、 「做我一個將軍」等展區印象深刻。


既有場館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本場次邀請孩童至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參觀,本展擁有相對廣大的展示空間,設定的參觀對象為 5 - 10 歲的兒童觀眾,其展示設計在軟硬體方面表現出多樣性。展覽當中的六大展示單元涵蓋了自然、人文兩種角度,兩個展廳並且各自設定了明確主題。其中西展廳為臺灣的地理環境與原住民文化,東展廳則以臺灣的生態環境為主軸,並以主題故事貫串各個展示單元,讓孩童認識臺灣生物與文化多樣性。本場工作坊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兒童觀眾對於該展覽所設置的大型動物模型表現出明顯偏好,各種動手翻轉、操縱、啟動的裝置也令許多兒童觀眾饒富興緻的重複遊玩。

既有展示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


本場次邀請孩童至故宮兒藝中心參觀展覽,該展覽的特點在於充分運用虛擬實境、投影問答、彩繪掃描、體感偵測等等數位化技術,再結合文物仿製品的觸摸、積木模型的組裝等等實體道具,促進兒童觀眾在觀展過程裡的參與及互動。透過這些虛實交錯、充滿豐富視覺變化的展覽呈現方式,讓兒童觀眾除了能夠獲得多種感官經驗的刺激,也能藉此對於故宮的館藏文物建立初步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可以發現孩童對於有「主題」的展示能夠有深刻的連結與印象,如「聞香品茶座」,另外也喜歡動物猜謎遊戲方式、以及具有幫助他人的角色故事包裝


既有展示工作坊活動流程建議:【開場破冰活動】、【展覽體驗】、【自由活動】、【繪畫表意】、【訪談】、【結尾】,並依循 Lundy 模型四大元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力」──進行規劃與檢核。